设置

关灯

第九十六章 宴前 (2 / 9)

还不赶快来体验!!!

        下得御车,虽然有雨,自然有数十撑的大罩而引行,入得了龙舟之内,先上甲板,见得上千平方米的规模,心中大赞,这的确是这个时代的颠峰之作,单是木结构的支持力,就应该达到一个临界点了吧?

        步进舱门,一条信道往前伸展,两边各有三道内舱的门户,直到一处大殿,原来这大殿的面积非常大。足可容纳百人会宴,这在船上的确非常了不起。

        船体并非完封闭,数个下着竹帘的小窗,使外面地风和光,受控制的入内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臣拜见官家。”一个女官上前折腰行礼,薄薄的露肩低胸宫裙。根本挡不住里面的春光,雪白而高耸的**,甚至那嫣红的**,都清晰可见,把女性线条明显更加沟划出来,她知道杨宣凝地目光落到她的**上,脖上略显几分嫣红,却还是问着:“官家,要掌灯不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掌灯吧!”杨宣凝说着。心中还是大赞后宫佳丽之多。

        随着杨宣凝的命令,银制烛台上的蜡烛一一点燃,船体之内。就算是白昼,也是昏暗,何况今日还下雨?此时一一点上,顿时大亮。

        要知道。古代蜡烛是相当贵的,这点杨宣凝早就知道,不必到这个世界才学习。

        是故读唐代诗人李商隐有“何当共剪西窗烛”的诗句。诗人为什么要剪烛呢?当时蜡烛烛心是用棉线搓成的,直立在火焰的中心,由于无法烧尽而炭化,所以必须不时地用剪刀将残留的烛心末端剪掉。这无疑是一件麻烦地事。

        这还罢了。关键是这时材料一般是动物油脂。价格昂贵非一般民众所能负担。所以点蜡烛及以蜡烛点灯在古代都视为浪费奢侈的行为,梁太祖于开平三年正月元宵燃灯祈福。被当时史家认为是倒风俗於奢侈的举动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,似乎记得,原本历史上,三百年后南唐烈祖李昪,曾找到以江浙所产地柏油柏蜡制烛代替,因此后世蜡烛的价格低廉,元宵的花灯风俗也渐渐游庚廷贵族之家走入民间,成为普遍民间流传的社会习俗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