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不赶快来体验!!!
“速度耐力的训练还是很有效果,我觉得,换成电记的话,差不多也能够破国内的400米纪录了。”张平秋拿起记录本,将这组的数据成绩填写上去,抬头朝李志忠说道。
“水平到了,破国内400米纪录不是什么难事。”李志忠轻轻点了下头,“关键还是这个训练方式能够提升后半程的速度,洛伦·西格雷夫建议我们要重视速度耐力,这点以前虽然有训练,但还是没有认真抓起来。”
“100米是95%的无氧代谢,200米是90%的无氧代谢,10%的有氧代谢。到了四百米这个有氧比例就到了20%-30%,他们给出的这个比例数据听说是经过了大量运动员测试得出来的。”
张平秋最近这几个月的时间,除了和李志忠去了一趟德州外,其他时候都在IMG学院跟着学习,也算开了眼界。各种高端的仪器设备就不用说了,关键是很多训练理念和训练方式,都是有着科学技术支撑知道,十分细化,一个训练方案不会简单的停留在表面。
比如对方提供的这个训练方式细化得很精细,一般速度训练(最大速度的50%-70%),就有三种,>100米,>200米,>80米的,这是有氧类型的短跑速度训练,每组恢复30秒,总共要跑个一千米到三千米左右。
还有无氧类型的速度训练,针对无氧和乳酸的20-80米冲刺训练,此外还有针对速度耐力和专门耐力的几项训练。
这些训练方式不能说之前都没接触过,毕竟短跑训练的方式总是逃不过那几种。但很少有像人家这般精准细致,从每组训练的锻炼目标是有氧,无氧,混合,糖酵解,乳酸忍耐,还是休息时间的间隔,呼吸频率,血液供氧之类,都有着很清晰的报告。从训练的目标,到需要的成果和采取的方式,很多东西拿到一个有经验的教练员手里,瞬间一目了然。
而在李志忠和张平秋讨论的这会时间里,一旁在跑道上,苏祖正叉着腰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,不时皱着眉头,露出几分肌肉酸胀的痛苦之色。
跑400米和跑一二百米的感觉,完全不一样。才测试了两趟全速的400米,就让苏祖感觉有些劳累,需要过渡一番,才能渐渐恢复过来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